活跃在教学科研和生产一线的植保专家
他高二时参加高考来到山东农大读书,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后不到十年成长为学校最年轻的教授。他多次出国开展合作研究,回国后总是把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和最先进的实验室管理方法应用于教学与科研中。课堂上,他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实验室里,他孜孜不倦研究植物病害,田间和大棚里,他为百姓服务为政府解忧。2011年,他在学校第二届“身边的感动”——六个好评选中被师生推举为“好教师”。今年教师节,又被山东省高校工委等授予“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
李向东,英国威廉希尔公司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山东省“齐鲁先锋共产党员”,多次获得教学突出贡献奖、“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对自己严格要求,学术上勇攀高峰,对学生多方关爱,对百姓需求尽心尽力,是李向东从教20年的人生信条。
敬业爱生 坚持育人为本
从教20年来,李向东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讲授普通植物病理学(山东省精品课程)、基础植物病理学、植病研究技术、分子植物病毒学(双语课程)、植物病理学专业英语等7门课程。上课时选用国内权威的教材,同时指导本科生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教材,及时将学科动态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他组织学生就某一种病害或专题展开讨论,在课堂上作报告。在讲授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基础植物病理学时,采用国内最新版的教材,同时把经典的Plant Pathology和最新出版的Essential Plant Pathology作为参考书,指定章节让学生学习,并找时间集体辅导。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坚持把整本外文书读完,并由此喜欢上了植物病理学,把植物病理学作为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
2009年,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011年,该课程组获得山东农业大学“教学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李向东自己也多次获得教学质量奖。
李向东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更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成才观。他利用自己的学识和言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用细致谈心与热诚帮助关爱学生。他曾经为学生垫交学费,主动为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做担保,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购买英语字典,帮助学生找到称心的工作。许多学生在毕业多年后还和他保持密切联系,遇到困难时打电话求助,取得成绩时与他分享。
李向东每天在实验室忙到很晚,对研究生要求也颇为严格。实验室每周都有学术报告,每个人定期汇报实验进展。他逐字逐句修改学生论文,让学生在外接电脑屏幕上及时看到,告诉学生怎么表达更准确、更符合规范,等学生第二次再写时就顺畅多了。他先后三次选派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到瑞典、芬兰和美国进行半年到一年的学术交流,更好地提升他们的科研水平。经受了严格训练和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后迅速成为吉林大学、中国农科院、山东省植保总站、山东省农科院、北京和天津检验检疫局等单位的业务骨干。
潜心科研 勇攀事业高峰
李向东是个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思维又非常活跃的人。植物病理学是他的专业,更是研究的兴趣。他瞄准世界发展前沿,在植物病毒分子进化、致病机理和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瑞典-亚洲合作课题、山东省科技攻关等三十多项科研项目,在Journal of Virology、Virus Research、Phytopathology、Plant Pathology等发表100多篇研究论文,20多篇被SCI收录。出版专著1部,获得授权专利4项,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
潍县萝卜是潍坊地区著名的土特产,每个萝卜几块钱,比水果都贵。1999年,李向东博士刚毕业时,正赶上潍县萝卜红心病大流行,有接近一半的萝卜发病,影响品质和市场价值。他利用生物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证明潍县萝卜红心病由芜菁花叶病毒引起,探明发生规律并制定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指导病害防治奠定了科学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山东特色农业的发展。他连续十年关注这一病害,在理论研究方面也获得了一系列突破:通过对病毒基因组的分析,发现了芜菁花叶病毒的一个新株系和新的基因组重组类型,证明在过去十几年中,该病毒的群体遗传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出现的basal-BR株系成为芜菁花叶病毒的主流株系,中国和日本分别有独特的亚种群。
李向东先后研究鉴定了危害我国西瓜、玉米、小麦、花生和烟草等作物的主要病毒种类及优势株系,及时发现了生产中新出现的强毒株系,系统分析了病毒的进化和群体遗传结构,鉴定了农作物品种对这些病毒的抗性,为这些病害的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持。他在世界上首次获得了烟草脉带花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成功构建了该病毒的侵染性克隆,进而明确了HC-Pro、CP和PIPO等基因调控烟草脉带花叶病毒致病力的分子机制,获得了10多个有应用潜力的弱毒突变体。这些弱毒突变体在保护植物免受强毒株系侵染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前几年给黄淮海玉米生产造成了极大威胁。该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李向东建立了灵敏度高、专化性强的检测体系,每年都提前对灰飞虱的带毒率进行检测,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分析证明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片段间的重排、不同地区间病毒的基因交流是该病毒进化、克服寄主抗性的主要原因,明确了引起山东玉米粗缩病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主要来源,同时发现水稻黑条矮缩病毒除了侵染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外,还侵染几种双子叶植物,这对该病的防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服务三农 坚守科学良知
作为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农大专家,针对影响粮食安全生产的热点难点问题,李向东近两年先后向省农业厅提交8份建议书,包括“关于改变稻茬麦种植方式的建议”和“山东玉米粗缩病发生情况与防治建议”等,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合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他深入农村和农民中间,为农民防治作物病虫害提供指导,为控制有害生物入侵、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产贡献力量。
2010年,李向东在有关西瓜样品中检测出瓜类果斑病菌。这是一种检疫对象,一旦传播会给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山东省植保总站根据这一结果,对济宁、滨州等地所有大棚西瓜进行普查,对有病苗的大棚进行销毁处理,及时控制了该病的传播和流行。2011年,李向东从济阳、昌乐等地西瓜中检测出检疫对象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相关部门按照法律规定对疫区进行及时处理。他进一步检测明确了病毒的来源,使农户们获得了400万元的赔偿以及一季免费种苗。
作为山东省玉米创新团队植物保护岗位专家,李向东每年都花费大量时间到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根据“分期治理、节本增效”的原则,他提出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有效控制玉米病虫害,降低农药用量。同时,他研发了系列生防菌株,不仅有良好的防病效果,还能显著增加玉米的产量,深受各地农户的欢迎。
2011年,二点委夜蛾在山东玉米上爆发成灾。李向东和团队成员一起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二点委夜蛾的防治,同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络等手段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2011年8月,部分地区几千亩玉米因不明原因出现顶部枯死现象,许多农户情绪非常激动,要求当地政府尽快予以解决。李向东接到邀请后冒雨到田间进行调查取样,证明是发生了顶腐病,并提出防治建议,有效控制了病害发生,协助平息了争端。2012年夏天,粘虫在我国东北、河北和山西等地玉米上大爆发。李向东和团队成员走遍山东玉米产区,发现我省只有滨州和淄博个别地块发生较重,在整体上不形成危害。他们撰写调研报告呈报给有关部门,提出该年度山东粘虫不用大面积防治,避免无谓用药。期间,他们还先后两次通过山东广播电台《小康之路》等节目,就玉米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将有关信息建议在山东玉米信息网和山东三农网等网络和媒体上发布。
在处理纠纷时,李向东尊重科学,信仰良心,在检测每一个数据、提出每一个主张时,都是坚持让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受到政府、农民和企业的好评。农民日报、山东电视台、光明网等对其服务三农的事迹进行过报道。2012年6月,中共山东省委授予其“齐鲁先锋共产党员”称号。